商业经济


专家论坛

  • 数字鸿沟还是幸福桥梁——数字经济如何影响老年人幸福感

    冯炳榕;李辉;张硕;

    数字经济催生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是老龄化时代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数据调查(CHARLS)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使得老年人幸福感提升了1.3%,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向外社交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数字经济通过增强代际支持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强于城市地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最为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的提升则相对较小。

    2025年11期 No.5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贾冰;时宝丽;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产业形态、培育新质人才、营造新经营管理模式。但目前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阻碍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内外培育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几方面协同发力。

    2025年11期 No.591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振兴龙江

  • 绿色金融助力黑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李欢;何姝慧;张雪婷;韩方婕;

    通过结合黑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在探析绿色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指出绿色金融发展存在产品创新不足、专业人才缺失、绿色金融资金支持有限、政策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给黑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现实性挑战。为此提出绿色金融助力黑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化路径。

    2025年11期 No.591 14-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普惠金融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户信贷供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王植荔;

    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聚焦黑龙江省农户信贷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地区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影响黑龙江省农户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经营规模、金融知识水平等对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金融机构网点覆盖、政策扶持力度等是影响信贷供给的重要方面。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优化黑龙江省农户信贷供需匹配度、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提升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的效率与质量。

    2025年11期 No.591 19-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赋能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李汶霖;渠帅;母知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2024年,黑龙江省外贸发展成果显著,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攀至新高峰,且持续四年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卓越数据的背后,得益于政策的精确施策、数字经济的迅猛成长以及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当前,黑龙江省正依托高水平开放作为驱动力,加速构建面向北方的开放新局势,为龙江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025年11期 No.591 22-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经济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NFT赋能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路径优化

    杜苏迪;王开田;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化创新,具有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属性,是加快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非同质化通证(NFT)是数字经济的价值载体,通过确权机制、增强流动性等功能促进了数实融合。通过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NFT赋能数字经济的科学内涵,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从“新+质+生”三个维度分析NFT赋能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路径优化,为NFT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2025年11期 No.591 25-2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区块链技术发展态势研究

    魏玉梅;张文法;

    基于专利计量与深度语义分析,系统考察了2015—2024年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呈现“指数增长—峰值回落—质量优化”三阶段特征,企业主体主导创新格局,区域创新策略呈现“规模化创新”与“技术深度”分化特征。技术主题分析揭示隐私保护、数据共享为核心热点,但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底层技术如AI算法、信任机制正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过渡。研究指出我国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联盟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建议通过产学研协同强化基础研究、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并建立技术标准化引导政策。

    2025年11期 No.59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城市经济

  • 哈长城市群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韩佳男;董姝娜;张溦;

    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探究区域人口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哈长城市群作为带动东北腹地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保持合理人口规模并引导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分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国第五、第六、第七次分县人口普查等资料,本文采用洛伦兹曲线、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间哈长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哈长城市群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结论。

    2025年11期 No.59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化经济视域下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对城市品牌的构建研究

    刘晓静;费依宁;

    精致的纹饰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哈尔滨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的独特标志。文章从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分别总结、分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对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方面的深刻影响及其对旅游、文创、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探究其在塑造哈尔滨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经济建设方面的拉动作用,结合新时代哈尔滨城市更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语境,论述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对于国际化城市品牌的塑造意义,探究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纹样如何展现哈尔滨独特文化气质和城市包容精神。

    2025年11期 No.59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居民碳普惠对地区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谭志东;陈诚;

    通过以广东省居民碳普惠试点为例,探讨居民碳普惠对地区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评价体系,对比广东省中山市与江门市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发现:作为首批试点的中山市转型效果显著,且能与经济发展兼容。本研究基于广东省的案例分析,肯定了居民碳普惠在“双碳”进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居民碳普惠的政策建议。

    2025年11期 No.59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百千万工程”下数字经济赋能清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建议

    曲昊月;

    在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从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五个维度分别阐述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清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城乡数据协同治理和监管机制,优化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城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2025年11期 No.591 47-5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成都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策略研究

    熊承雪;李雪;谢露;

    “大力提振消费”是2025年全国重点工作之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成都是国内较早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研究的城市之一,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策略研究既是高质量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因此,在分析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的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城市经验提出策略建议,以期形成共性经验。

    2025年11期 No.59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毕节深化合作社经济致力于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的建构性探微

    王丽;严昌莉;

    合作社经济是人的现代化生产活动的产物。建构合作社经济发展体系,是毕节合作社经济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是毕节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毕节建构和深化合作社经济,是毕节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毕节人民科学统筹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实践机理、立足自身的困境与特色优势的主动探索,是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开拓性创造。毕节深化合作社经济,就必须科学把握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有机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矢志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主体力量优化组合,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5年11期 No.591 55-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州市推动“首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黄佳璐;

    “首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首店品牌能级与创新力不足、商业载体能效释放不充分、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多元载体、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徐州市首店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2025年11期 No.591 58-6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产业经济

  • 科技创新赋能河南省制造业绿色转型机制研究

    马玉洁;

    长期以来,河南省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绿色转型步伐较慢。当前,科技创新贯穿于制造业各个环节,国家及河南省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为河南省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契机。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科技创新及绿色转型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政策支持与激励等方面促进河南省制造业绿色转型。

    2025年11期 No.59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制造业产业韧性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邓晓农;

    通过检索建库至2025年于知网发表的北大核心、CSSCI的制造业产业韧性相关论文作为参考,并经人工独立筛选后,选取了制造业产业韧性345篇主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制造业产业韧性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制造业产业韧性研究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区及关键词突现等图谱来探寻制造业产业韧性领域的发展脉络与热点演化。研究结果显示:发文作者之间的研究合作较少;研究机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跨机构合作强度不大;数字经济、韧性、产业链、制造业、技术创新、数字金融、企业韧性、产业韧性等是近年来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韧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韧性的影响、数字金融在产业韧性中的作用是制造业企业研究的热点领域。

    2025年11期 No.59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现代物流

  • 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刘明靖;

    伴随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保障农产品品质、维护安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深入剖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精准识别现存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融合新兴技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善策略,旨在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迈向创新、高效、绿色的发展轨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2025年11期 No.591 70-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物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孙晓维;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及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促使物流业由旧有形式发展为更高效的协同模式,更为智能敏捷的新一代现代流通生态。本研究着重针对物流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设计,包括四条路径,一是搭建智能数字化设施,全链路感知网络,企业数据平台和云边融合计算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技术根基;二是在智能供应链协同平台方面,开展生态协同创建,构建端到端可视化供应链,并且要实施智能化协同优化决策,从而增强供应系统的韧性以及快速适应能力;三是在物流自动化和智能装备上推进应用发展。包括仓储智能化改革进程,智能运输配送网络发展状况和跨场景智能装备融合过程,这些都会大幅度提高运作的速度和准确性;四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并推行组织改变,构建层次化的人才架构系统、敏捷的创新组织形态以及数据为主的企业文化,给转型持续性赋予动力。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平台、装备、人才的系统工程,既要提升“硬实力”,又要增强“软实力”,帮助物流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No.591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营销策略

  • 补偿性消费对服务创新感知和心理恢复的影响——以贵阳青云市集旅游休闲街区为例

    曹代锦;程雯;鲍扬;

    梳理和总结旅游休闲街区、补偿性消费、服务创新感知和心理恢复研究内容,实证得出:补偿性消费对服务创新感知具有部分正向效应,服务创新感知对心理恢复具有正向效应,补偿性消费对心理恢复具有正向效应,服务创新感知在补偿性消费和心理恢复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启示:(1)优化空间补偿价值;(2)创新服务体验;(3)聚焦消费促进心理恢复。打造多样化的文化和旅游服务场景,积极营造旅游消费市场的亮点,为市民或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

    2025年11期 No.59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Z世代消费者对社交电商平台的偏好研究

    肖红萍;

    本研究聚焦Z世代在社交电商中的消费偏好,揭示其背后的代际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社交电商已从传统“交易场”转向“社交场”,表现为交互逻辑的社交共生、用户角色的产消者转化及价值创造的社交资本化。Z世代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三大革命性特征:虚实互构的身份消费形态、算法驱动的需求微粒化,以及即时满足可持续诉求的时间张力。基于此,构建了“圈层共振-游戏化决策-虚实交互”三维理论模型,系统阐释偏好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亚文化认同通过符号边界与算法强化构建偏好茧房,游戏化设计重塑多巴胺奖励路径,而场景溶解则推动消费时空观的重构。

    2025年11期 No.591 82-8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资本运营

  • 耐心资本内涵特征、理论溯源与时代价值

    陈润阁;龚征旗;

    发展耐心资本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绘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宏图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发展耐心资本。结合国内外学者从投资关系、期限,投资领域性质,投资者行为和耐心资本来源等方面对耐心资本的定义,通过概括耐心资本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关于运用资本发展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耐心资本理论形成的渊源。进一步论述耐心资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旨归。最终总结了耐心资本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三个方面的时代价值。基于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视角研究耐心资本,以期为深入理解耐心资本理论和壮大耐心资本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2025年11期 No.591 85-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我国省际人力资本水平的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面板数据研究

    李萌;耿娟;李泽凡;

    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越发受到重视。本文选取2003—202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地区人力资本综合评价体系,并采取TOPSIS法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进行了综合实力排序。总的来说,我国的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各省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揭示了我国省际人力资本水平历年发展现状及排名,部分省份之间人力资本积累不平衡,并存在短板。应整体深入推进“梯度培育—数字赋能—制度协同”框架,分类施策,构建地区差异化人才体系,明确发达地区反哺义务,利用数字化技术突破资源壁垒,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25年11期 No.59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耐心资本的培育研究

    黎晓春;翁佩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本文深入剖析耐心资本的特征与作用,梳理我国在培育耐心资本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培育耐心资本应遵循的原则,并尝试给出政策支持建议,旨在为耐心资本的培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No.591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国际贸易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出口韧性——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实证检验

    李保民;孙颖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遭受重创,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在此背景下,提升出口韧性成为各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命题。利用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我国出口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我国出口韧性,且在东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提升作用比在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更明显。第二,数字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和贸易开放提升我国出口韧性。第三,数字经济对我国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

    2025年11期 No.591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西部陆海新通道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发展态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凌紫珊;陈磊;

    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走廊建设,正逐步发展成为推进中国西向开放战略的关键支撑点。这一通道建设不仅承载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使命,更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性举措,对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运用CiteSpace软件及其他辅助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8年1月—2025年3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物流通道与多式联运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跨境产业协同、国际合作与战略框架对接、区域枢纽建设与协同发展这四个领域展开,为后续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研究也面临一些不足与挑战:一方面,该领域尚未形成稳定且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体;另一方面,跨机构、跨学科的深度合作机制还未健全。未来亟需在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融合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大战略和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开拓西部陆海新通道研究新局面。

    2025年11期 No.591 104-10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贸易指数的中国—东盟贸易分析及研究

    李璐爔;

    根据2015—2024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依存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贸易指数,分析研究双边贸易状态。研究表明:双方贸易依存度平稳增强,产业链深度融合,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等中间品贸易占比超过60%;传统制造业双方的互补性强,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已有竞争;虽然RCEP规则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效率,但还存在制度制约红利释放问题。建议中国紧扣“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强化数字贸易,优化政策缓解内卷。研究为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贸易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5年11期 No.59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营管理

  • 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治理研究

    何军;李坤芮;

    供应链是确保企业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需要对电商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间的协作进行有效治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治理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治理主体,正式契约治理和非正式关系治理两种治理机制,供应链治理模式的选择,提升电商企业供应链治理效果的对策建议。

    2025年11期 No.59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关注三农

  •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

    张长厚;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迁历程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经历的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现状,即农产品生产量与流通量巨大、农产品流通多元主体并存、农产品零售终端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等。

    2025年11期 No.591 117-11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汪爱平;上官振球;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保障,还是推动乡村繁荣兴盛的强力引擎。而培育新质生产力则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在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各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多元化、推动乡村农业现代化,还能够进一步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础,推动乡村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依然面临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振兴人才支撑不足、助农惠农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农业政策监管落实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精准施策,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繁荣兴旺。

    2025年11期 No.591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增收的驱动效应研究

    杜会永;王天昊;

    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农村经济可持续与社会稳定,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核心引擎,是驱动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基于中国31个省2012—2023年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机制与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该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增收效应呈现显著区域梯度差异(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调节效应表明,对外开放程度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存在阈值效应,适度干预强化增收,过度干预则产生抑制。基于此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为释放增收潜能提供依据。

    2025年11期 No.591 125-12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振兴视阈下罗田劳动力“培训—就业”协同机制研究

    刘杏英;张胜松;向佐春;

    为破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结构性矛盾,以湖北省罗田县为样本,融合人力资本理论与供需匹配理论,通过混合调查法与深度访谈,系统剖析培训低效化的多维诱因。研究表明,政策宣传碎片化、课程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资金配置失准构成核心梗阻,据此提出“需求识别—精准供给—动态反馈”的全链条优化框架,为同类县域实现“培训—就业”有效衔接提供兼具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参考范式。研究受限于样本覆盖范围与时间跨度,未来应结合多区域面板数据进一步验证动态效应。

    2025年11期 No.591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乡村建设作用路径及效应研究

    田立;

    数字乡村旨在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减少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突破农产品交易的时空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数字乡村建设过程沿着“数据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路径实现,通过搜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将数据潜在关系串联为网络,构筑出与实体空间一一对应的“数字孪生”虚拟空间,实现“数据对话数据”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同时引发匹配效应、外部效应、乘数迭代效应、协同示范效应四种效应,最终实现“精准农业”,促进农民降本增收和农产品提质增效。

    2025年11期 No.591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工作研究

  • 大国竞争视阈下新质生产力的分合二重性

    林嘉庆;易明;

    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诞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又为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分合性即对抗性与包容性并存的二重属性,其在大国竞争的场域中受激活又塑造了大国竞争的新形态。鉴于此,我国要更加积极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分合力及其塑造下的大国竞争新趋向,持续巩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11期 No.591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与禀赋评价研究

    张雪;朱晓辉;

    以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数据空间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对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禀赋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在空间上展现出“类型多样、区域集聚”的特征,其中昆明市康养研学资源评分最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的梳理与评价,为云南省康养研学资源产业规划与差异化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59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路径探究——以桑植民歌为例

    彭晓;屈娜;向坚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标识性的核心要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性工程,涵盖人文、艺术、社会等诸多子系统。立足新时代,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科学路径,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是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读,以湖南桑植民歌非遗为样本,总结新时代下传统音乐等非遗发展面临的挑战,从音乐适时改造、传承人培养、现代化传播、产业活化转型以及文创产品培育等方面,以文旅融合视角探索桑植民歌传承活化的创新路径,深入挖掘非遗发展动力,以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2025年11期 No.591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平台资本主义下的异化劳动新形式

    石彩玉;徐国超;

    平台资本主义通过数据垄断、算法控制等手段,不仅重构了劳动形态,还催生了异化劳动新形式。在运行机制上,平台将数据商品化,利用算法作为管理工具,将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标准化,并以“数字中介”的身份垄断价值分配。这种模式下,劳动者面临四重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体现为收入分配失衡;劳动过程异化表现为算法控制下的“数字泰勒制”,劳动者被算法控制和压榨;类本质异化使劳动者成为“数据生产元件”,失去个性化;人际关系异化则表现为虚拟社交取代现实互动,情感商品化。为破解平台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新形式的难题,应该从法律保障、算法透明化、利益分配改革三方面进行突破,重构数字时代的劳动正义。

    2025年11期 No.591 153-15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首发经济的全景视野:内涵、驱动机制、挑战及实现路径

    范斗南;

    首发经济作为响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关键力量,具有创新驱动性、产业融合性和市场依赖性等特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传统增长模式面临瓶颈,首发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构建PTM动态系统模型,分析了政策、技术和市场三要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多因素联动的驱动机制,并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多主体的协同合作。研究表明,首发经济不仅促进了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还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25年11期 No.591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管理的实践和启示

    常锦华;柳娥;

    中国设立国家公园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国家公园是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是生态保护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保护自然的使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选取英国湖区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公园的建设状况、管理模式、发展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总结,探索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来建设我国的国家公园。

    2025年11期 No.591 161-16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经纵横

  • “双碳”目标下内部审计驱动绿色技术设备更新的治理模式探索

    连艳玲;袁文仲;王天赐;杨梦乐;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分析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从技术、环保等因素探讨设备更新的必要性,并指出其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积极效应,同时揭示财务压力、产业链风险及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构建全周期审计机制,提出内部审计可优化资金配置、强化风险管控、推动ESG目标落地,并建议完善审计标准、加强产业链协同与技术人才评估。研究表明,内部审计是平衡设备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

    2025年11期 No.59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余丹;秦玉;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其虚拟性、流动性及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特征对传统税收征管模式提出了挑战。通过剖析数字经济对现行税制、横向税收分配、涉税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使得行业边界与纳税主体界定变得模糊,加剧了地区间税收失衡,同时因交易隐蔽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涉税信息获取困难。对此,提出优化税制设计、缩小地区间税收分配差距、强化信息整合共享能力及优化税务人才结构等对策,以推动税收征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2025年11期 No.591 168-17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协同机制与路径研究

    顾柯宇;

    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都是我国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在监督内容、监督手段、监督力量方面的协同,并梳理两种监督手段在监督流程上的协同机制。根据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协同监督中所产生的协同意识不强,法律体系不健全和监督协同渠道受限的问题,对新时代如何强化审计监督和财会监督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实现高质量监督提供保障措施。

    2025年11期 No.591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金融证券

  • 广东省乡村信用市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祥兵;赵燕绮;蒋家胜;郑惠艳;

    基于广东省乡村信用市场运行实践,系统评估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效率并探索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广东省乡村信用市场当前存在风险管控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善、担保机制缺失等问题。本文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显示,信用支持效率总体良好但区域差异明显。建议从完善风险分担、健全征信体系、创新担保方式、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改进,强调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提升信用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为完善乡村信用体系、强化金融支农效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No.591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欧哲琳;侯玲玲;易玉熙;

    通过以2010—2023年湖南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融资约束会削弱这种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国有企业、非制造业企业以及位于省会城市的企业,其全要素生产率受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建议企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优化融资结构,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采取分类指导措施,以助力企业效率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No.591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基于农业技术效率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视角

    义旭东;刘欣瑞;

    本研究基于2011至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并考察农业技术效率及乡村产业振兴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且在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农业技术效率和乡村产业振兴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效应随其发展程度的提升而增强,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成熟度越高,其助力共同富裕的效果越明显。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作用强度的差异性,东部和西部地区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其促进共同富裕效果更明显。最后提出差异化推广策略、构建数字农业赋能体系、分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建议。

    2025年11期 No.591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校园聚焦

  • 思政引领驱动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吕康银;宗泉;阮磊;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脱节、价值引领不足等现实困境。本研究以“思政浸润、价值塑造——扎根中国实践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课题为依托,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现存问题,提出以思政引领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构建“思政浸润—复合交叉—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学院战略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修订、案例教学改革等实施路径,实现知识传授、国情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培养具有中国智慧、服务国家战略的复合型经管人才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研究预期形成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经管教育本土化创新,并为同类高校提供改革借鉴。

    2025年11期 No.591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商业经济》“新质生产力”征文启事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考察黑龙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黑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3月4日,《学习时报》刊发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署名文章《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本刊作为商业经济理论研究载体,特开展“新质生产力”征文启事活动,推动商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创新发展。具体要求如下:文章主题围绕商业领域、重点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创新发展,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价值。

    2025年11期 No.591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